在美国呆的时间久了,慢慢发现机票是相当可观的一笔支出,一年一到两次的回国探亲,境内境外的旅游飞行,机票的花费轻轻松松就几千刀甚至上万,怎么能把这笔片花的最值最省,怎么能最低价的买到差值机票,这可是一门非常有价值的学问。我在美国信用卡指南上面看到一篇非常好的机票攻略,现在就拿来和大家共享。

不论是回国探亲,还是假期游玩,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在保证出行品质的情况下,花最少的钱。一般来说机票和酒店是最烧钱的,很大程度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来撸信用卡点数的原因——毕竟上千刀的两舱机票,用几万分,也就是一到两张开卡奖励就能兑换到,简直不要太爽。然而,有时候要么是机票无法用里程兑换(无票),要么是机票价格比较低,用点数当现金直接买更划算,这时知道如何选择便宜的现金票省钱就很有必要了。

1. 基本原则

本文的中心问题是:为什么机票贵/怎样买到便宜机票,这两者其实是一体的——知道了前者自然能实现后者。但要说明的是,便宜与否都是相对的。例如绝大多数情况下头等舱机票从绝对值上来看就是贵,但相对而言,一千五刀以下的中美往返商务等于白菜价。所以本文说的都是相对意义上的便宜。

首先亮明核心思想,决定机票价格的两点就是:

  • 供求关系。
  • 价格歧视。

航空业是一个明显的寡头垄断的行业,但我们不需要知道过于复杂的理论,只需要了解两点就好:第一,价格本质上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;第二,对于垄断者来说,他们会希望能从消费者身上榨取最大的收入。

因此,如果对航班的需求高,整体价格就高;如果你被航空公司认为是对价格不敏感、或是有刚需的人,你看到的价格就高。

2. 供求关系

即便航空业是寡头垄断,但除非是只有一家航司彻底垄断某条线路(例如美国境内小农村到某家航司hub),一般而言供求关系仍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体的价格走势。

接下来,航班的供给基本是确定的,航空公司排好班之后很少临时改表,因而可以理解成机票价格对于需求的响应很敏感。

什么样的时候需求少呢?对于商旅客而言,周中出行是比较少的,所以通常而言这时票价会低。

以下我们选择一条经典商务航线,以金融中心纽约—科技中心旧金山的单程经济舱机票为例,可以看见,两周以外的价格最低谷出现在周二、周三这两天,而最贵的往往都在周六周日和周一——这恰恰主要是商旅客出行的集中时期。

纽约和旧金山因为航司多,竞争激烈,所以票价偏低。如果我们看一个竞争不那么激烈的市场,例如圣地亚哥—波士顿,直飞只有阿拉斯加和捷蓝两家直飞,因为往东海岸飞可以过夜,所以星期天出发的价格一定是七天之中最贵的:

显然,如果时间允许,我们对于这样的航班要主动避开。

另外一些常见的影响需求的事件包括:

  • 寒暑假。大家寒暑假买机票回国应该有切身之痛。
  • 全国性假期。例如感恩节,圣诞节,上班的人通常会利用这些法定节假日配上自己的年假出去度假,这段时期不论去哪,航班价格都贵得不行。
  • 大型活动。大家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就会发现,这价格怎么上天了?例如前几年的十二月初,美国各地去旧金山的价格就会因为AGU暴涨。CES会展、各种音乐节这样的大型商业活动同理。
  • 搜票。根据经验表明,如果一天之中反复查询某一天机票的价格,价格会上涨……我们猜测是,航空公司收购了这些机票搜索引擎的部分数据,当发现某一天的航班被多次查询后会微微提价。

3. 价格歧视之一:提前购票

这里我们要回顾一下先前关于舱位的一篇文章,其实舱位除了确定里程累计比例、升舱优先顺序之外,其本质还是一个实现价格歧视的手段。航空公司可以明目张胆地给不同舱位设置不同价格,然后通过添加种种限制条件,合法地把高舱位高价格的票卖给对飞行需求大、对价格不敏感、或者出行是刚需的人。

因此,即便前文所述的供求关系已经从宏观上决定了票价的水平($500+和$1000+的区别),航空公司仍然有法子压榨出最后一点利润,能赚你$500就不赚你$499。

第一种最常见的手法叫“Advanced Purchase Requirement”——提前购票。不同航司可能有不同的描述语言,但本质原理都是说,商旅客通常行程不确定,往往在临行前几天才买票。而普通探亲旅游的旅客时间规划得更早,这就是为什么临行前几天的机票往往很贵的原因。例如我们仍然来看纽约到旧金山的单程票价,可以看见最低的价格都在两周开外:

随便选一个119刀的票价规则(可以通过ExpertFlyer查),会有这样一段话:

Category 5: Advanced reservation/ticketing restrictions
 RESERVATIONS FOR ALL SECTORS ARE REQUIRED AT LEAST 14 DAYS
 BEFORE DEPARTURE OF EACH TRIP.
 TICKETING FOR DEPARTURE OF EACH TRIP MUST BE COMPLETED
 WITHIN 1 DAY AFTER RESERVATIONS ARE MADE OR AT LEAST 14
 DAYS BEFORE DEPARTURE WHICHEVER IS EARLIER.

很明显,这个价位的票必须在出发前14天订好。在14天内,就算还有很多机票没有售出,但这个价位(舱位)的机票已经买不到了,系统不管你是不是真正的商务客,就逼着你去购买价格更高的机票。

当然,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热门航线上随着日期临近座椅供给减少,那价格上涨也是很自然的事。这一点常飞Southwest的朋友应该有体会,临出发前机票价格非常高,查卖票情况,真的是连全价票都所剩无几。

那提前多久才是购票的最佳时间点呢?很遗憾,这是一个世纪难题,我不知道准确答案,只能模糊的说美国境内航班出发前2-8周比较低。八周是航空公司陆续放出低价票舱位的时间点,14天是低价票提前购票限制的时间点。

国际航班的变化更受到周期性的淡旺季影响,淡季我在出发前五天也能买到往返不足600刀的往返,可见被逼急了航空公司真是什么便宜的票都能放出来。旺季航班通常早点下手不会错,热门航线低舱位的票本来就少,一旦被买走航空公司就不放了。

以上都只是经验之谈,没有一个明确的算法。这是因为,对于机票需求的预测模型是航空公司盈利的核心,不会这么容易让旅客破解的。曾经有个网站做模型预测航空公司机票的未来走势,可惜被微软收购之后被雪藏。现在Google Flights也出现了类似的服务,大家可以试试,但也不要太相信他们家的模型。

4. 价格歧视之二:停留限制

在美国读敏感专业的同学一定知道,每次回国签证要下很大决心,因为一旦签证被check,那后续的机票改期麻烦得很,偶尔买了个便宜票,改一下的价格比原票价还贵。在这种情况下,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是:先买单程,拿到签证之后再买回程。

可是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,国际单程机票的价格往往远超出往返价格的50%,例如我们选择今年暑假,芝加哥到北京的票,去程为6月1号,回程为6月4号。AA和UA的往返价格都在1200刀左右。

接下来看6月1号的ORD-PEK单程,好家伙,价格统统$800+。

再看看6月4号的PEK-ORD单程,直接逼近$1000了。

现在知道买单程有多坑了吧?价格几乎接近往返票!在极端情况下,出现往返比单程便宜也不是不可能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航司在放票的时候增加了停留限制。通过ITA Matrix查询这套票的详规,可以得到的结果如下:

Category 6: Minimum stay requirements
 TRAVEL FROM INBOUND TRANSPACIFIC SECTOR MUST COMMENCE NO
 EARLIER THAN 3 DAYS AFTER DEPARTURE OF THE OUTBOUND
 TRANSPACIFIC SECTOR.
 AND - TRAVEL FROM TURNAROUND MUST COMMENCE NO EARLIER THAN
 24 HOURS AFTER ARRIVAL AT TURNAROUND.

这个意思就很明确了,想要获取这个低价票,必须老老实实待三天以上——这就是所谓的最少停留天数。如果回程选择6月3号,价格马上变成$1700+(恰好约等于两段单程之总和)。如果只买单程,航空公司不知道你究竟会待几天,等同于无法满足最少三天的要求,所以就会给出没有最少停留天数的舱位/票价,那自然也就贵了。

我们可以假想这样一个情况,商务客去某地谈判,没有谈成回程时间不定所以只买单程,这样的人公费出行是刚需,航空公司不宰他们宰谁?

与之类似的票价规则还包括必须有“周末停留”,也即去程和回程之间必须相隔一个周末,其本质仍然是是价格歧视:商旅客通常不会在一个地方待太久,也很少度过一个周末。相反,如果是非商旅客(例如度假、探亲的人)通常去某个地方的时间会很长,也无所谓周末前要回来,所以航空公司就通过票价规则中的停留要求,完成了价格歧视。

往返限制通常在国际航班上出现的比较多,美国大陆内部的航班因为已经公交化,现在基本上都没有最少停留天数的限制了。

5. 价格歧视之三:直飞限制

商务旅行者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征是对时间敏感,能够直飞就坚决不会转机,因此航空公司会抓住这一点,狠狠地撸商务客,尤其是在临近出发的时候。

下面是三月中旬某天美联航纽约/纽瓦克—上海的单程经济舱,可以看见两次转机的最便宜,一次转机的稍微贵一点便宜,直飞的最贵,差不多是转机票价的2.5倍!

6. 如何买到低价票?

上面说了很多票价变高的情况,其实接下来要怎么做就清楚了:

  • 第一,避免高峰期。对于中美航线来说,学生党贡献了经济舱很大的一部分收入,所以通常来说是寒暑假之前为美中高峰,之后为中美高峰,这段时间不论周中还是周末都属于高峰。对时间相对灵活的PhD同学来说,建议错峰出行。
  • 第二,关注deal。有很多网站会专门提供机票打折的deal(例如这里这里),各大中英文博客偶尔也会发布一些bug票的信息(例如本站的这里),航空公司一旦放出折扣票他们就会发布相关信息,你也可以免费订阅他们的邮件提醒。
  • 第三,更改出发点。航空公司有时候会针对某个市场推出很有力的折扣,例如东航之前有过宿雾(CEB)出发,1134刀到美国各航点的商务往返票(在上海转机)!其背后的原因仍然是航司系统判定这些市场的需求低,所以价格便宜。又比如从开罗、突尼斯出发的两舱机票也都十分便宜,长期以来就是Mileage Run的圣地。但这个方法也不是没有缺点,例如你要自己买一段到宿雾的机票,俗称position flight,是否值得得看你自己了。
  • 第四,提前购票。这个很明显的,大部分低价票都有一个“advance purchase”的要求,以筛除商务客。美国境内的机票,起飞前2-8周买通常价格比较低,国际航线受淡旺季周期性影响更大。
  • 第五,购买往返票。以达到“minimum stay”的要求。
  • 第六,购买转机票。以避免被系统认定为对时间敏感的商务客。

警告:以下购买机票的【奇技淫巧】本质上都是在欺骗航空公司的售票系统,做得太多可能会上航空公司黑名单,常旅客账户被杀!同时,航空公司可能会追究你的相关行为,根据你实际飞行的路径重新计算价格,并要求你补足票价。本文对以下内容可能带来的风险不负责任。

  • 【奇技淫巧】第七,甩尾大法(throw-away-ticket)。这其实是欺骗航空公司的销售系统,例如上面说过的纽约-旧金山是商务需求很大的航线,直飞价格很高。如果你输入的目的地是俄勒冈的Eugene,因为纽约和Eugene之间的需求明显会小很多,所以票价往往比直飞SFO要低不少。你要做的就是到达SFO之后弃掉下一程即可(别check-in行李)。
  • 【奇技淫巧】第八,往返点互换(back-to-back)。前面说过航空公司有可能对停留天数以及周末停留有要求,如果某地我经常要去,理论上有一种办法就是把目的地变成出发点。举例说明,我接下来三个月,每个月的第一周要从纽约去香港,周一去周五回。这个很明显是商务旅行客的模式,航空公司给我的票价必然会高。然而,如果我把航程设计成香港出发,目的地是纽约,这样在航司看来,停留天数就变成了一个月,同时也满足了周末停留的需求。对我而言,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拼接成一张票即可。很显然,航司对于这种票一眼就看出来了,弄多了封账号分分钟的事。
    补充一下,很多同学对于第八点有疑问和担心,我感觉是我的锅,原文没有说清楚:被杀全家的,都是利用back-to-back多次钻航空公司票价规则漏洞的人。所以咱们留学生回国不用担心,因为不论大家订美中往返,还是买中美往返,最短停留和周末停留都满足,顶多只是换了个出票market而已,这是不会被航司追杀的(要不然那些买埃及、突尼斯出发MR的人都惨了)。以下是美国三大航司对于back-to-back的相关政策:UA(第31条)AA(搜back第二个就是)DL(在PROHIBITED PRACTICES里,第一个)
  • 【奇技淫巧】第九,隐藏城市(hidden-city)。这里也是在欺骗航空公司的销售系统,比甩尾大法还要再进一步。隐藏城市的原理是,通过在行程最后加入一段看似随机的航班,大幅度降低整个机票的价格。因为需要猜测销售系统的模型,所以这背后是一个巨大的黑箱,更多时候是要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,得到的结果多数都是经验性的,加之网上也有很多交流平台(如FlyerTalk),本文就不说了。

了解了以上一些原则之后,具体到哪里买其实差别不大了,我自己通常用Google Flight搭配ITA Matrix来查。因为航空公司现在都希望客户在自己的网站订,以省去给票务的佣金,因此票务们能拿到的折扣其实你在网上自己也能找到。还有就是注意买票的时候别买盗卖的里程票,同时一定要以拿到票号为准,并最好查清楚舱位

如果我们的时间被限定得很死,或是因为签证check等原因只能先购买单程票,这时候就不得不考虑里程票了——但换个角度想,这不恰好是我们手中里程发光发亮的时刻么?

临近出发,单程,直飞,航司系统认定你是对时间敏感的刚需商务客(所以给你卖的是W舱),完全就是待宰的节奏啊!可八百刀的中美单程经济舱,35k UA就能拿下,是不是有一种赚翻了的感觉?!商务舱就更夸张了。

所以说里程账户里头留点救命分是很有必要的啊!

文章分享完了,希望大家觉得这篇文章对自己购票有帮助,也欢迎大家常逛北美信用卡指南,里面有很多关于信用卡,机票,购物等的攻略,都非常值得一读。